片里的“侦察兵”是格鲁乌训练学校的学员,并不是一般侦察兵。比《勒热夫》强很多。《猴子河/捌佰》就是垃圾。
现在新俄还能拍出这样的反法西斯战争片真不容易😭
文化部給了13%預算,斯塔查克的敵後傘兵突擊隊至少維持了五天戰鬥也是可歌可泣.每個人呈現的生死觀和選擇很符合"正常"第一梯隊人員和家眷的人生態度
三星吧,主旋律的痕迹恨明显嘛……打完炮竟然还互相欢呼而拥,真的挺让人无语在那种生死攸关的情形下还能笑的出来嘛。苏德战争的第一年,41年后半年,德军兵临莫斯科的时候,苏联为了拖延迟滞德军前进速度,一共前前后后组建了几十个志愿师(具体数字忘记了),全部都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平民,其中包括了很多的学生,说白了就是纯炮灰,因为连武器弹药的基本配给都没有,伤亡是非常的惨烈。如果没有罕见的寒冬突然降临,莫斯科陷落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片中明显用感人的爱情故事削弱了真实历史中发生的由战争带来的死亡残酷野蛮,从这一点上该片明显就比之前的“勒热夫”差很多。另外该片导演的拍摄技法非常一般,给出的镜头缺少战争片应该具有的震撼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力,拍出了流水账的既视感,可惜了场景布置上所下的一番功夫。
看够了《救国同盟》《勒热夫战役》这类要么开历史倒车、要么自我阉割向西方献礼的片子,难得有一部既正视苏联问题又歌颂昔日理想的俄罗斯电影。
正气凌然,格局规范
莫斯科保卫战里著名的波多里斯克步兵学校,把未来的军官都送上一线,悲壮!还好感情戏抢戏不多。援军恰好是另一部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里的316步兵师。莫斯科战役里的英雄事迹太多了。
多么美好的青春啊
小布尔乔亚再少一点就好了
当成战争青春片来看,完全没毛病...指挥官胖的像熊算是自黑吗?中间还不忘借纳粹的嘴黑一下波兰,哈哈哈哈,乌~拉~~~战争片不讲主旋律讲什么?讲特么的变节、讲利己苟且之后发达了?喜欢用“主旋律”来黑的人,希望你们客死他乡的时候,别说自己是中国人来求饶,嘻嘻~
为莫斯科会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炮兵学员守前线,壮烈。
最后知道自己必死也不跑打出最后一炮感动哭了
为打动新世纪俄国青少年,增添了类似校园剧的违纪早恋,校园加战争两种类型结合,也算是俄罗斯战争片的新类型,最大败笔是三角恋和情感线索,牵强刻意,最后以一同殉职殉情的爆炸为高光时刻,反而削弱了青春凋零的悲感,失独女院长质问校长一段,稍触及核心,但最后却避实就虚。用了不少了无新意的俗套场景来煽情藏拙,居然又加了不少反谍战侦察桥段做调料,这是否也反映出当今俄国受众的杂糅口味,以至于市场导向的影片在强调教育性同时,也要做出种种妥协?
我的最大疑问真的就是为啥人家俄罗斯小鲜肉演兵可以我们的小鲜肉不行呢?当然俄罗斯编剧写的剧本也比中国编剧强,但是中国编剧我感觉还能抢救一下,演员没救了
小伙精神姑娘漂亮
作为“电影”还可以,不失为可以一看的战争片,尽管感情戏那段着实没什么必要性。提几个问题或值得商榷之处:1、1941年10月,苏军居然用上了波波沙,显然PPD的道具没人做;2、1941年10月,苏军侦察兵军官竟然能端着美制“汤姆逊”冲锋枪作战,是因为这个演员就喜欢这枪么?3、整片中威力最大的枪械当属托卡列夫TT-33,在苏军军官手中,命中率几乎百分之百,且一发毙命;4、作为面积杀伤型武器,片中的喀秋莎火箭炮堪称“精确制导”。
风格冷峻,构图沉稳,学院派气息明显的苏联军事电影。中间的剪辑跳跃有点费解,前一分钟还在和毛妹调情,转眼就是两年后抱着娃分别奔赴战场,太大刀阔斧了~特工部队长真的是人间清醒,一个不坚守岗位,不遵守命令的士兵,就算是技术再好,再热血个人英雄主义,也只能是个累赘。(性格决定命运)。上战场前别看照片,看信件,别唱歌,这次是念诗——一定会死人。战场上死亡如影随形,稍一松懈就灰飞烟灭,没有什么主角光环~
三星半,俄式的青春战争片做得还是不错,主旋律和燃比较兼顾。
基于真实故事改编。学生兵匆忙上前线保卫莫斯科,大致用三个青年的友谊与爱情以及成长作为贯穿全片的主线索。同时电影叙事也有纪实体的倾向,比如各种有台词有结局的配角形象、突然插入但没有下文的间谍事件、以及男一号与主战场莫名其妙脱离的设计,这些在一般剧情片里算是叙事失误了,放在这里的话,可能是编导有意识的在渲染战场的瞬息万变,但看着还是挺费解的。技术方面,男一号与女一号对话的正反打镜头里,背景也设置了其他行色匆匆的学员,学员们上前线时遭遇空袭是用长镜头完成的,后面德军对阵地的轰炸也算做出了场面,这些设计基本做出了战争的临场感,但拍到后面似乎经费不足了,战场环境、人物化妆的标准都有所降低,横跨几个战场的整个战斗过程也显得支离破碎。全片最佳细节是偶遇特工学校学员那段